以一持万的前提是以一知万和以一行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它表示一种‘智慧之明。
牟先生对政权与治权、政道与治道、政治与吏治的分疏就现代学术体系而言可以说是言之成理的,但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则未必符合若节。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舜。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荀子·王制》) 可见,所谓兼王霸即认为单纯的王和单纯的霸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礼刑政四者目的是一政的——同民心而治道。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荀子·强国》) 荀子的礼法并称,实际上是以礼兼容了法,使法有了伦理化倾向,与礼的性质极为接近。[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第354页,中华书局1984年。
(《荀子·尧问》)荀子尽管一直以儒家正统自居,但历史上,不只一人将其视为儒学异端。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在孟子的意识里,从三王到五霸,到他所目睹的诸侯和大夫,这既是力和霸无限膨胀的过程,也是历史严重退化的象征,《孟子·告子》载: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这种无为而治的治道荀子还以垂衣裳进行了象征性表达。[④]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他批评名家学派惠施、邓析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还对略法先王的俗儒提出尖锐批判,并指出孟子就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的俗儒。《吕氏春秋·知度》则称: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摘要:政道是关于政权的道理,而治道包含之道和治之具。一般认为,这里的无为而治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徐复观认为这是儒家治道的应有之义。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盖法家寓君权于械数之内,荀子则欲君主之人格透露于法制之外。兼王霸就是主张兼取王、霸的长处,而弥补其各自的不足,要在保持王道的基础上采用霸道,以创业应变。[21] 事实上,在中国思想史上,礼与法不仅不相矛盾,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儒家反对法治、任刑,主张礼乐教化,但也决没有摒弃刑法之意。
可见,孔子意识到:虽然宽则得众,但是,政宽也有它的缺点,道之以德也有它在功能上的不足,这就是政宽则慢。三王以功劝民,注重政治,政者,正也,王者,正也,以功正天下之不正,人民于是以功归之,可以有天下。
这也就是说,古代治道主要包含了礼、乐、刑、政四个方面。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现代治道体系,复兴传统礼乐 一、政道、治道 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政道与治道》一书出版,提出其政道与治道说,从政权与治权二分的角度解析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史上三教合流,有儒家式道教徒、儒家式佛教徒,现在世界上如美国也有儒家基督徒,在东南亚已经有儒家式伊斯兰教徒,儒家式印度教徒等。三、以儒为主,多元整合 儒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人文理性为主,以神道设教的宗教为辅的本质特征,这就是儒家以儒为主,多元整合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柳诒徵先生曾经指出周代政治尚文,他说:三教改易。这都是孔子的文武之道及其教育实践。
不过由于其左倾的意识形态趋向,他对儒教的总体评价是负面的,但他对儒教这个概念的探讨,对儒教历史的梳理在学理上是有意义的。这样,在儒学发展史上,无论什么宗派流派,诸子百家,异端邪说,八面来风,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儒者的努力,兼综和合,最终形成相反相对、相辅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多元又统一的文化体系。
盖文王、周公尚文德,故周之治以文为主。晋人束皙《补亡诗》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注云辑,和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论语·八佾》)这里对祭祀所持态度直指祭祀者的本心,强调的是对祭祀对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不是最重要的。
摘要: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他说:祭祀时,吾所求者,乃吾之生命精神之伸展,以达于超现实之已逝者的祖宗圣贤,及整个之天地,而顺承、尊戴、祖宗圣贤及天地之德。[9]意思是说,心为祭祀之本,祭祀之礼仪统于心,心的诚信与忠敬是祭祀的本质,强调祭祀必须以内在的心理情感为基础,注重祭祀者本身的心理情感表达而不追究祭祀对象的存在与否。
[4]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处于转折、调整,也就是常说的转型时期,国人的尚武精神有所重振,但至今还没有回归到崇文尚武,文武兼备之道。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儒家思想体系以人文理性为主,体现为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使儒家在历史上可以与外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可以包容土生土长的、外来的各种文化成分,只要不使自身发生质变,都能心胸开阔,兼收并蓄,百川归海,不择细流。在宗教(信仰)层面,面对多元宗教,也是以儒为主,在已经整合了道佛的基础上继续整合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更深层的含义是孔子以仁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这就是儒教的基本特征:以人文理性为核心,以圣贤人格为楷模,以道德精神为依归的信仰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化,以及必要的宗教性礼仪形式。以人文理性为主,具有复合形态的儒家或儒教就高于其他单一的宗教与世俗哲学、伦理,形成圆教[①],没有排他性,可以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据《汲冢周书》:刚强直礼曰武。
孔子以六艺教人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宫廷之师儒成了社会民间之师儒,使儒家的教化扎根于社会民间并在此一阵地上培植人之理性从而影响社会政治。汉代是先秦诸子融合最终完成的时代。
儒教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史书上就有,并且一直都在使用。则是三祭中,明含有今人所说宗教之意义。
孔子顺着春秋时代以祭祀表现人文的倾向,更向前迈了一大步。简单地说孔子通过对《韶》《武》之乐的评论提出了一个评论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尽善尽美。
发布评论